Search


心血來潮買了朝鮮薊回家解體+試驗

拿著參考書,翻開有關朝鮮薊的章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心血來潮買了朝鮮薊回家解體+試驗

拿著參考書,翻開有關朝鮮薊的章節,第一句話就是 NO GAIN WITHOUT PAIN... (沒有痛苦,就不會有收穫)

然後,在一口氣處理了10顆朝鮮薊後,就真的心有戚戚焉~ 這小傢伙被譽為蔬菜中的龍蝦(可能花苞令人想到蝦殼吧🧐😏😜),在台灣並不常見,通常仰賴進口。新鮮的朝鮮薊並非一般超市裡有在賣,或西餐廳裡隨便吃得到的蔬菜(龍蝦倒是比較普遍),也有很多人其實吃不太懂...

朝鮮薊的英:Artichoke 法:artichaut (16c.), 德:Artischocke (16c.) are 俄:artishoku, 波蘭文 karczock 皆是源自義大利文的arcicioffo/carciofo。但這最早原生於北非和地中海一代的洋薊,起初是由阿拉伯文的al-karsufa傳到西班牙後變成古西班牙文中的alcarchofa。

那至於為什麼傳到台灣後會變成「朝鮮」薊呢?薊(thistle)是用來形容一些刺刺的植物,而朝鮮不是韓國嗎?對!沒錯就是韓國!據說這些洋薊是先從西方傳到了韓國後被引進日本,然後又過了一手才到台灣,所以被稱之為「朝鮮薊」。

朝鮮薊的天然抗氧化物、膳食纖維與葉酸的含量都滿高的,而且100g約50大卡(但如果一整顆沒處理過的大約300~400g)真的能吃下肚的可能只有不到100g(朋友直呼這是個費時耗工且投資報酬率很低的食物...)


Tags:

About author
熱愛旅行,學著從不同國度的文化與當地飲食的色、香、味中,咀嚼東西方文化之美:) 提供企業或團體義大利飲食文化體驗課程,歡迎私訊聯繫。 I love cooking, eating and learning about different flavors and food cultures as the journey goes on :)
LIVEATALY => LIVE, EAT & ITALY 旅讀萬卷書。食習萬里路 Rachel - 穿梭各國市場與廚房,熱愛研究世界飲食文化的圖文工作者。
View all posts